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媒体:高学历就业下沉或成常态 高学历就业扎堆下沉什么情况

时间:2023-07-06 09:23:00来源:网络

  媒体:高学历就业下沉或成常态 高学历就业扎堆下沉什么情况?据消息显示,近日,一则“上海交大医学院博士应聘中学保健员”的消息引起网络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大材小用,不仅是对高端人才的浪费,对这名博士本人及家庭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也有声音认为,这本身也许仅仅是个例,但确实反映了学历通胀下的某种新常态。

  据上海人社局网站发布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拟聘人员公示名单,复旦附中拟招聘一名卫生保健员,入围者卢某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博士。复旦附中在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卢某参加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的身份为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博士,目前招聘结果正处于公示期;而该校卫生保健员岗位的应聘者众多,还有不少是在职医护人员。

  不少网友认为,博士应聘中学保健员,太卷了。中学保健员虽然也需要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但学历要求并不非常高。招聘简章列明:本科及以上学历,护理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与岗位相关的专业,年龄上限40岁。但这一岗位却吸引了上海交大的临床医学博士来应聘,可见竞争确实非常激烈,非常之“卷”。

  有人认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临床博士却找不到沪上三甲医院的对口工作,很不正常。不过真如有些网友所言,顶级医学院毕业的临床医学博士找不到一份医院的工作,是因为中国医生太多?当然不是。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医师数量为428.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3.04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小。顶级医学院毕业的博士,更是紧缺。

  那么这种看似“不正常”的情况是怎样发生的?这或许与医院的人员聘用体制有关。中国的医院大多数是公立医院,属事业单位,其医护人员的聘用是受到编制限制的。二三十年前,医学毕业生没有那么多高学历人员,普通医学院的毕业生也能进大医院工作,导致很多三甲医院的岗位都已经被占满了。

  如果人员聘用实行市场化,医院可以在“老人”和新人中择优聘用。但在体制内,一旦获得医院编制,是很难被辞退的。除非有人退休,否则医院没有编制招聘新人。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即使医院现有的工作人员能力不行,医院也很难将其辞退,即使新人的学历和能力都远超原有的工作人员,但因为没有编制,医院也无法聘用。而民营医院的用人机制虽然更加灵活,但牌照受到严格管理、岗位稳定性弱,加上口碑总体不高,很多人不愿意去。

  公立医院编制受限制,不仅压制了对医生的需求,也使医疗能力的提升受到很大的制约,患者人满为患,医生疲于奔命,还有优秀的医学人才得不到医院的工作。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原因之一无疑是公立医院用人机制的僵化。

  当然,这种“大材小用”的事近年来频频出现,早就不是新闻。名牌大学博士、硕士毕业生当中学老师、应聘街道办一线工作人员,甚至核物理专业博士应聘城管、硕士生应聘环卫工,类似的消息层出不穷。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对“有编制的工作”的热烈追逐,另一方面也是“学历通胀”的结果。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而1998年中国出生人口1991万人,大约一半同龄人拥有大学文凭(当然高校毕业生中包括专科生以及研究生等,并非都是1998年出生,此处为粗略估计)。即使仅以本科毕业生计算,2021年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428万人,与1997年出生人数2038万人相比,占比也超过了21%。而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如果招生规模不变,18年后会有一半的人可以上本科,另一半人可以上专科,“人均大学生”即将实现。

  这种高等教育膨胀难免导致学历通胀,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甚至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也不再稀缺,高学历者就业“下沉”将越来越普遍。现在是博士争抢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将来,博士送外卖可能也不稀奇。事实上,“博士过剩”、就业困难在欧洲、日本早已出现,原因也是博士大规模扩招导致超出就业需求、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学历者竞争普通工作岗位,在目前可能是因为体制内人员聘用不够灵活及对体制内工作稳定性的热烈追求所导致,但长远来看,高学历就业下沉或将成为常态。

展开更多
标签: